邵群等人在飞来峰石窟造像中反复踏勘
飞来峰天天有新发现,一点不夸张。
今年,邵群和许力在每天必经之路,新发现了一处北宋题记——苏轼的好朋友、北宋文学家晁端彦“侍亲来游”。熙宁十年(1077年),他陪着自家亲属来游玩,题刻就在冷泉溪北岸,飞来峰康熙榜题的边上,“以前天天走上走下,都没有看到。”
邵群,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灵隐管理处副书记;许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师。
邵群的很多想法,是许力原来想都不敢想的。如今,他在邵群多年“打底”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披沙拣金,对摩崖石刻做更深入的研究。
其中的重点——飞来峰,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发现。
比如,韩世忠的儿子韩彦直12岁的榜书作品《韩世忠翠微亭题名》,那是一手漂亮的颜体。说不定何时,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你就突然跟这位天才的书法少年偶遇了。
飞来峰,在他们的寻找下,一点点解码。更重要的是,飞来峰的摩崖石刻,奠定了西湖摩崖石刻群的底子。西湖摩崖石刻群最重要的几件,都在飞来峰。
水塘崖壁上找到《游天竺寺》
终于遇上卢元辅
龙泓洞,就是著名的一线天。洞口的这一面崖壁,是飞来峰所有崖壁里最精彩的。但很少有人知道,此处,保存了目前为止整个飞来峰有年款最古老的题刻。
龙泓洞里,还有一件非常精彩的题名,来自贾似道,讲的是南宋咸淳三年,贾似道带着他的儿孙,一起到天竺山祈福,回来后在这儿休息。
全国的贾似道摩崖题记,目前发现的只有四处,江西一处,四川一处,杭州两处。根据著录,还有一处在葛岭,但一直没有找到。龙泓洞这一处是能确认为贾似道手笔且最精彩的。
最罕见的是,居然还出现了刻工的名字——沈坚刻。
为什么罕见?在摩崖石刻里,除了皇家有御书手——指定刻工之外,权臣有专属刻工是极罕见的。同时也证明了一件事,在宋代的杭州,是有刻工家族的。比如在慈云岭看到的陶姓刻工,在这里发现的沈姓刻工。这两个家族当年在杭州,一定是技艺高超地位显赫。
卢元辅的《游天竺寺》诗,许力和邵群找了很多年,都没有发现。前年一个雨天,两人继续寻访,遇上一位保安。
“这位保安姓张,我希望他能够看到这篇文章。杭州市园文局的保安,这个人群非常值得尊重。”
那天,小张陪着他们,来到山上一处地方,“大概在这个周围,我曾经看到过字,你们可以在附近搜搜。”
此地偏僻。邵群和许力沿着山壁走了好几遍,但周边的崖壁上,并没有字的痕迹。
来回几次之后,在经过水塘时,许力一只脚差点要滑进去,还好有根树枝伏在上面,他们就踩着树往水塘里壁走。许力看到,呈皱褶状的崖壁上,隐隐约约有字。
傍晚,夕阳照在崖壁上,反光很容易看到字的凹痕,首先看到的,是“大唐”两字。
兴奋。卢元辅题诗的第二行,就是“大唐杭州刺史卢元辅”。
倒挂的荆藤、树枝挡住了视线,许力拿着手机先拍了一张照片,再扒开树枝一看——卢元辅。
“他激动死了,跟疯子一样。”邵群说。
这是目前为止现存的杭州最早的摩崖石刻,也是唐诗之路上重要的一首唐诗。卢元辅是杭州刺史,又是诗人,这又是一首写杭州的诗,而且曾经被著录过——“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你忽然觉得跟他在这里遇到了,另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雨天“猫”进洞的发现
又一位市长离开前的优雅题记
“小心头哦。”
在飞来峰青林洞通往玉乳洞的通道口,有一块标示:注意安全,小心碰头。这个低矮的通道,人无法站直,我跟着许力猫着腰钻进洞。
今年年初,邵群和许力也是这样一前一后进洞。
那天,“猫”进洞的时候,许力不小心滑了一跤,手一摁,扶在石壁上——诶,怎么手感不太对?
一般飞来峰内的钟乳石是光面的,但许力在那一瞬间觉得摸到凹凸面——好像摸到了字口。
邵姐,你等等。许力马上叫住她。她已经快要钻出洞了。你回来,你回来。他喊。
两个人摸到洞边,好不容易站直了。
手电筒的光束打到壁上。正前方,出现“万历年间”的摩崖题记。也就是说,明朝万历年间有一群人(还未释读),在这里赏雨——两人发现它的那天,也是一个雨天。
摸到这些字没多久,天放晴了。他们继续往玉乳洞里走。在洞里降龙罗汉的左肩上,许力用手电筒晃到了“熙宁”两字。
买万历送熙宁吗?他笑。
再仔细一看,此题名的一连串人名里,起首的那个人,名叫苏子容。
苏子容,就是苏颂,北宋中期宰相,做过杭州知府,也是著名的科学家、专家型官员。看到他的题名,许力很兴奋。而“熙宁”的字口又很漂亮。显然,这是当时一个欧体写得很厉害的人,还带有颜体的风格。因为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的推动,他们位极人臣,又是君子的表率。所以,北宋开始,颜体被确立成宋代的主流书风,一直延续到现在。
“熙宁丁巳”,也就是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苏颂正是杭州知府,但那年,他即将赴开封任职。六月初九,他和好友李端臣、苏浩然、彭知权、苏及之、曹潜夫等同游西湖灵隐。此题刻,隐含留别之意。
苏颂在杭州留下大量的石刻,光是在飞来峰的石刻就有不下四处,而且是端庄的楷书。你会感受到,这是一个优雅的杭州官员。
有这样的湖山长,杭州怎么会不美不繁荣呢?邵群接了一句。
循着“入壁五步”的密码
再遇数百年前的《理公岩记》
飞来峰是一座书法宝库,有很多著名的摩崖拓片传世,都是书法史上的名品。许力认为,飞来峰为“浙学”中的金石学研究打下很好的学科基础。
宋代以后,篆书、隶书开始走下坡路,到了清代中晚期才复兴。但元代偏偏出了一个隶书和篆书的高手,他叫周伯琦,是和赵孟頫齐名的书家,当过浙江省参知政事,在杭州有很多篆书的碑额。
周伯琦写过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叫《理公岩记》。理公,就是当年开辟飞来峰灵隐寺的祖师慧理。
《理公岩记》是江南发现的由书法家创造的元代体量最大的一件书法作品。但是,许力找了很多年没有找到。他想,会不会在洞里?
“转弯,小心头。”许力一路人肉导航,我在洞里三转五转,有几只蝙蝠飞了出来。
那天,他跟几个朋友也是这样摸到了青林洞的背面,发现有个小洞,看到一处题记,上刻:元周伯温摩崖入壁五步。
手电筒一照,字的旁边,有一个大大的掌印,很多人管它叫佛手岩,也有人说“济公掌印”——当然是笑谈。
他的学生那天蹲着拍佛手岩的时候,发现有道很大的石头裂缝,裂缝斜上方有字。
此处,只容一人猫腰通过。记者跟着许力入壁五步。
豁然开朗。眼前,是钱松的题识。钱松,清代著名的书法家,这是他写和胡震一同寻找《理公岩记》摩崖的题识。也就是说,他发现了理公岩摩崖。
许力呆呆看着这个摩崖,无意间一转身,突然发现背后居然还有一面很深的字龛,一片篆书。他汗毛都竖起来了。“老师,你爬上去看看。”学生喊。
此刻,记者踩在石头上,有些犹豫地,勉强挪动脚步,转身——一片篆书,再看起首四字:理公岩记。
那天,许力就跟记者一样,愣在那里。他再看,角下两个字是“虎林”。再看落款:浙省参政周伯琦伯温(字伯温)记。
钱塘古称虎林。唐代避讳,把虎林改成武林。
他当场给邵群打电话。邵姐,我们约个时间,我带你去个地方。
无法想象,在这个天然形成的石头缝隙里,如此“截里各漏”(杭州话,犄角旮旯)的地方,周伯琦看中了这个隐秘的角落,修出字龛,把他人生最得意的作品,藏在这条崖缝里。
书刻俱美。
再两百年后,1853年的6月,钱松和胡震为它跑了两次,终于发现了它。一激动,他在对面的石壁上刻下了观后感,还设了密码:入壁五步。
他知道,有缘人会相见的。
167年之后,许力解码了。飞来峰点了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