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热线 - 山东地区最专业的新闻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想知道3000年前湖南人啥模样吗?听国宝讲故事

想知道3000年前湖南人啥模样吗?听国宝讲故事

发布时间: 2016-07-23 09:43:26 来源: 作者:
听国宝讲故事。

上百件国宝级文物,从北京运到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备战”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展。这些重量级“宝贝”,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神秘故事呢?

这一次,不只是咱三星堆的……

想知道3000年前湖南人啥模样吗?听国宝讲故事


6月29日,一辆厢式货车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秘密出发。

这辆车上,除了车乘人员和极少数的两三人外,没有人知道发车的具体时间和所要走的具体线路。

车上载的,当然多是国宝级文物。究竟是哪些,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7月9日晚上,在辗转了北京、河南、湖北、湖南、成都等地后,这辆车终于到达此行的终点站——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7月10日上午9点,文物点交开始。一个个包装箱被拆开、一层层包裹物被打开、一件件精美的国宝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象纹大铜铙(铙王)、司母辛方鼎、牺首兽面纹铜尊(尊王)、牺首兽面鱼纹罍(罍王)、大禾人面纹方鼎……

总共135件文物,其中80%都是国宝级文物。这次它们被运到三星堆,是为了参加“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展”。这也是全国首次举办如此大格局、高规格、高档次“两河流域”青铜展。

宝贝展示一:司母辛方鼎

【国宝档案】

通高80.1厘米,口长64厘米,宽48厘米 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5号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小屯5号墓为商代第二十三王武丁的配偶“妇好”之墓。墓中所出精美的随葬品是武丁时期的断代标准器物,反映了武丁一代在文化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该鼎长方形口,短沿方唇,立耳,直腹平底,柱状空心足。口下四面及转角饰兽面纹,雷纹作地,腰边底饰乳丁,足上部兽面醒目。

【故事】

妇好:甲骨文里的中国最早女将

想知道3000年前湖南人啥模样吗?听国宝讲故事

司母辛方鼎

鼎,最初还只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但后来,鼎逐渐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地位,作为礼器出现在宗庙或者宫殿中,常常在祭祀、朝聘、宴飨以及各种典礼仪式上,当然,在祭祀中还是用来装东西。

不过,除此之外,鼎还用来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等级。相传,夏禹治水时,曾铸九鼎以代表华夏九州。大概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鼎开始被推到代表国家重器的位置上。

但是,夏代的鼎到目前还没有被考古发现,这次运送到三星堆参加“青铜对话”的司母辛方鼎,是商代大鼎。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诚介绍,司母辛鼎是在1976年从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妇好墓,此鼎是商王武丁之子为了祭祀母亲妇好而铸造的,上面有“司母辛”铭文。

据说,作为武丁王的妻子之一,妇好和其他人尤其显得地位显赫,不仅是一国之后,而且还是女将军,还主持过很多重要的祭祀活动,同时她还是太子之母。

穿越三千年历史长河,重回那遥远的商代,我们可以看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那个时代的国之大事,不外乎祭祀和征战。

而妇好恰恰两者兼备。在甲骨文卦辞中介绍有妇好领军征伐羌方、夷方、巴方、土方等方国的戎马生涯,她还为武丁征兵,创下一次征兵一万三千人的纪录。妇好墓中随葬的大铜钺、玉扳指等兵器,进一步彰显妇好的军事才能与巾帼气质,她是甲骨文中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女将。在武丁时期,为了加强对各国的控制,经常会把诸妇、诸子、功臣分封在外地,妇好即是其中一个。在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问“妇好归不归”、“何时归来”之语。

甲骨文卜辞还说,妇好曾代表商王室主持过一系列的祭礼,包括祷祭先妣、驱除灾害、祭祀神泉、宾祭等,且活动数量很多,这足以说明妇好是当时统治阶级的重要成员,掌握了当时是男权象征的致祀权。

那么,如何证明妇好是太子之母,她的儿子是否继承了王位呢?这还要从殷墟甲骨文中谈起。在武丁甲骨卜辞中,一位名叫“小王”或“王卩”的人曾反复出现,而当时能称为“王”的一般只有武丁王。据文献记载,武丁王的太子为嫡长子,名字叫孝己,因此小王和他应是同一人。而武丁卜辞中曾有明确记载“卩”是妇好所生,可知妇好的儿子被立为太子。

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按照用途大致分为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具、武器、马器、艺术品与杂器八类。其中礼器与武器最多,它们的总和超过了总数量的73%,这也证实了妇好不单单是一国之后,她与国之大事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宝贝展示二:大禾人面纹方鼎

想知道3000年前湖南人啥模样吗?听国宝讲故事

【国宝档案】

高38.5厘米,长29.3厘米,宽23.7厘米,湖南宁乡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器身呈长方体,两耳直立,四柱足装饰兽面纹,器腹四面各装饰一张高浮雕人面,人面脸型方圆,高颧骨,隆鼻,宽嘴,双目圆视,双眉下弯,双耳卷曲,额部两侧有云雷纹以及象征性的角、爪作装饰。在鼎腹内壁近口沿处有铭文“大禾”二字,是目前全国唯一以人面为饰的青铜鼎。

【故事】

想知道3000年前湖南人啥模样吗?

想知道3000年前湖南人啥模样吗?听国宝讲故事

大禾人面纹方鼎

想知道3000年前湖南人啥模样吗?听国宝讲故事

大禾人面纹方鼎局部侧面

这次备战“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展”,为了和三星堆的青铜面具拼颜值,湖南省博物馆也出手不凡,精心挑选了一件国宝来参加“聚会”,那就是大禾人面纹方鼎。

这件国宝上面的人面纹,与三星堆的青铜人像、面具截然不同,方鼎上的人面浮雕,脸型方圆,高颧骨,隆鼻,宽嘴,双目圆视,双眉下弯,大耳,和真实的人形象没有太大的出入。而三星堆的青铜面具造型夸张,或大耳或纵目。

湖南省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馆员袁鑫介绍说,“人面纹方鼎与三星堆的面具文化有相似的地方,我们这个人面比较接近写实,三星堆的面具都很夸张,放一起展出,对比强烈。”

据袁鑫介绍,大禾人面纹方鼎是1958年在湖南宁乡黄材镇一个叫新屋湾的小地方被发现,一个黄姓农民在发现方鼎后,看到威严肃穆的四面人像,觉得不好,就砸碎了连同家里的废铁卖给了废品收购站。

袁鑫说,当时正是全国大炼钢铁的年代,这件被当作废旧金属的青铜器很快就被送到了湖南省物资局毛家桥中心仓库,被在这里筛选废料的博物馆老专家发现,但已经不完整了。

于是,艰难而庞大的寻宝工作开始了。由于发现了文物,并且不完整,已经有从仓库驶出去的货车被拦了下来,再返回仓库,将车上的废铜烂铁全部卸下来,摆了整整一个院子。

终于,在一堆废铜中,专家找出了大部分的碎片,但是缺了一条腿没有找到。通过精心修缮,这件国宝被修复得完好如初,不细看,很难发现修补痕迹。由于缺了一条腿,专家们便给这只鼎安假腿。有意思的是,两年后,真腿找到了。专家们又用真腿替换了假腿,对方鼎二次修复。

袁鑫介绍说,方鼎上的人面被认为是3000年前湖南人的模样,有一种说法是该人面为女性,“你看她眉如新月,脸庞圆润,没有胡须,而且耳朵下面似乎还戴有饰物。”

袁鑫说,学界认为,鼎上之所以刻有“大禾”二字,可能表示器物的归属,有可能这个女人是这个大禾方国的首领,这个地方是母系氏族社会,是女权的天下。

“当然,这个大禾也可以按古人阅读习惯从右往左读成禾大,这个鼎也可能是用来祭祀丰收所用。”袁鑫说。

不过,对于袁鑫的真人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队队长唐际根给出了另一种兽人说,他说,这个人面纹浮雕头上有角,有大耳朵,耳朵下面有爪,因此不是单纯的人的形象,而是半兽半人,“耳朵、角、爪组成一条龙的形象,加上人面,说明这还是当时人们想象出来的神的形象。”

宝贝展示三:象纹大铜铙

想知道3000年前湖南人啥模样吗?听国宝讲故事

象纹大铜铙

【国宝档案】

通宽69.5厘米,通高103.5厘米,重221.5公斤。1983年湖南宁乡出土。现存长沙市博物馆。铙呈褐绿色,甬呈圆管状,钲部作合瓦形,主纹为粗线条组成的兽面纹,两眼为半浮雕的粗勾纹,上刻云雷纹,鼓部饰一组相向站立、鼻子相连的象纹,象身、钲之周边、甬部均满饰云雷纹。此铙体形巨大,是迄今为止我国最重的一件,被誉为“铙王”、“商乐之王”。

【故事】

一锄头挖出的铙王,同时敲出两种声音

铙,是我国古代的青铜打击乐器,外形酷似两片合起来的瓦片,看似厚实笨重,但声音清脆。这件大铜铙的上方有两只大象造型憨态可掬,它们相向而立,张着嘴,用长鼻子互相触摸,好像是在互致问候。而钲部是变形兽面纹,甬部则是云雷纹。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商代,古人认为,这些纹饰具有通神的功能,表达了先民对祖先自然的崇拜和神明的敬意。专家说,商代象纹大铜铙,代表了当时青铜铸造的较高水平。

体型硕大象纹大铜铙不是在墓葬中出土的,而是一位农民在干农活的时候偶然发现的。据介绍,1983年的一天,湖南省宁乡县老粮仓师古寨山顶,一位姓马的村民,在地里种红薯的时候,手里的锄头无意间碰到一个硬东西,锄头底下发出金属的碰撞声。这引起了这位村民的好奇,他小心翼翼拨开泥土,发现土里埋着一件青铜器,他继续往下挖,这件青铜器慢慢露出本来的面目。但马姓村民并不认识眼前这个东西,叫了附近几个村民也来看,也都说不认识。

马姓村民便联系了县里的文物部门,进行考古发掘,除了这件青铜器,没有发掘出其他的文物。经专家鉴定,这是一件商代的青铜铙,由于铜铙上面有象纹,因此后来被命名为象纹大铜铙,是目前我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铙。

而在距离象纹大铜铙出土地200多米的地方,40多年前曾经挖出了四羊方尊。

有专家注意到,湖南宁乡境内已经发现了大量的商周青铜铙,超过100公斤的大铜铙就有10个。那么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的青铜铙出土呢?考古专家指出,商代时期的宁乡,属于偏远地区,经济并不发达。有人推断,商代末期有一批中原人南下,带着青铜器以及青铜器制造技术,在宁乡这个地方安家,从而制造出大量精美的青铜器。不过,这一说法还有待专家们考证。

长沙市博物馆青铜研究专家潘钰指出,青铜铙主要用于祭祀,商代人信奉鬼神,重视对祖先和自然的崇拜,祭祀仪式繁多,每次祭祀要用大量的牲畜和祭祀乐器,许多青铜铙被祭祀后埋入地下,它们周围几乎没有别的文物,单独使用,“古人认为,铙音可通天,站在高处击打铙发出的声音,神明能够听见”。

据介绍,铜铙用木锤轻轻敲击铙,就能发出声音。这件象纹大铜铙含铜量高达98%,几乎是纯铜铸造,而且敲击不同的部位可以发出两种声音。一铙双音也被认为是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创造,展现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铸造技术。

潘钰表示,乐器类青铜器是南方青铜器的一个代表,象纹大铜铙现在依旧能够演奏,“我们在湖南宁乡另外一个坑出土的9件铜铙,是成套系的,造型基本相同、大小有序,通过测音,音调齐全,能演奏出不同的曲调,现在在长沙的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做了一套复制品,演奏效果很好。”

宝贝展示四:青铜纵目面具

想知道3000年前湖南人啥模样吗?听国宝讲故事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

【国宝档案】

三星堆“六大国宝”之一,1986年8月,出土于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宽138厘米、高66厘米,眼睛呈柱状向前纵凸伸出达16厘米,双耳呈桃尖状,向连边充分伸展并向上耸起,有飞扬之势,额头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补铸有精美的额饰。嘴角上扬,作神秘微笑状。

纵目人不是外星人或为“甲亢”首领

来了这么多的国宝,三星堆也拿出了自己的颜值担当。除了青铜人头像,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纵目大面具——大大的耳朵,眼睛长长凸出。有人说它们是真人形象,有人说是外星人的形象,也有人说这是想象出来的神的样子。

《蜀王本纪》中说“蜀王之先,蚕丛”。《华阳国志》中说其目纵,始称王”。《续事始》中说“教民农桑”、“所止之处,民则成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殿增认为,三星堆以突目铜面具为主要神像,说明他们是以“纵目”为特征的“蚕丛氏”的继承者,或者说三星堆遗址可能就是“蚕丛氏蜀王”的开国之地。

赵殿增等认为,这种面具可能是“纵目人”神像的一种,是为表达对蚕丛氏崇拜而制作的众多神像之一,都被作为祖先的化身和祭祀的对象。

对于有人认为三星堆纵目面具的人像是外星人的说法,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诚表示不认可,“这不是外星人,是真实人的存在,可能某种疾病导致他的眼睛病变突出。”

朱乃诚介绍说,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到过这样一个眼球突出的人,“当时在人群中,我看到一个人的左眼突出,我立即就联想到了三星堆的纵目人,我本来想拍个照,但这样对别人不礼貌,就放弃了。”朱乃诚说,后来他回去找这个人的时候,再也没找到。

朱乃诚说,这应该是一个真实的古蜀人,可能是因为甲亢引起病变而眼球凸出,“但这个人至少是个贵族,或者是掌握神权的巫师或者是部落首领,不然也不会被制作成铜面具。”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队队长唐际根则觉得,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应该是神的象征,“古蜀人想要听得更远、看得更远,但普通的人却办不到,于是他们想象应该有这样的神可以帮助他们,于是他们就想象出了大耳纵目的神的形象。”

也有专家指出,李白在《蜀道难》中曾感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在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艰险蜀地,可以想见,人们极其渴望能够有千里眼与顺风耳的特异功能。但是,这神异的功能又岂是平常人所能具有的,于是,传说中的开国帝王便成了最好的表现载体,于是在他们的造型艺术中出现了纵目、大耳之形。

还有专家从“蜀”字上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蜀”字形体便是上为一只大眼睛,下为卷曲着身子的爬行动物。而在西周早期的《班簋》铭文与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中,蜀字除上部仍为大眼睛外,其下部变为了卷曲身子的虫形。不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均十分突出其大眼睛特色,联系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可见当时的华夏民族与川西蜀族一样,在对蜀人祖神形象的认知上是基本相同的。

虽然青铜纵目面具复制品成为“国礼”,但它依旧是个谜。华西都市报记者唐金龙摄影报道

  • 关键词浏览:
  • “走出”无声世界 他们带来最美的声音
  • 莫扎特的旋律在流淌——近日在五缘音乐厅举行的一场管乐团音乐会,表面上看,就是常见的音乐会,其实不然。...

  • 古都夜未央 洛阳正青春
  • 夏夜的洛邑古城,流光溢彩,游人如织。身穿汉服的俊男靓女罗衣飘飘、团扇遮面,怡然漫步于悠悠琴声之中,空气中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 福建宁德多举措推动文旅市场回升 旅游业绩创新高
  • 第三季度,宁德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数1417.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7.91亿元,分别同比增幅33.6%和46.2%,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规模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 未来三年 泉州更新重置37条供水管道 总长约127公里
  • 1日傍晚,泉州中心市区宝洲街和刺桐路交界处供水主管破裂,造成周边路段积水、堵车及多区域停水。...

  • 疑因搭讪起冲突,唐山多名男子在烧烤店围殴多名女子
  • 6月10日,网友发布网帖称河北唐山机场路一家烧烤店多人起冲突,疑因男子酒后搭讪女子,后多人对女子进行殴打。机场路派出所回应,有出警。...

  • 福州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打造居民家门口的“幸福圈”
  • 近年来,福州大力推动一系列社区改造更新工程,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去年,军门社区成为福州市首批11个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社区之一。...

  • 《济南市绿化条例》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 为更好提升泉城生态环境,推动济南市绿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济南制定出台了《济南市绿化条例》。...

  • “人才”来济南能领几张卡?看新政背后人才密码
  • 两天前,在济南一家企业就职刚满一年的小宁领到了一张特别的卡片,这张由济南市发出的“泉城安居卡”将为来济人才安居乐业提供保障。...

  • 济南市市中区开展“强师固本·强课提质”现场会
  • 11月30日,济南市市中区“强师固本·强课提质”现场会在济南市东河小学举行。在学生作品展示区,郑煊可同学分享了学校“走泉城爱家乡”主题教育活动,并介绍了同学们制作的作品。...

  • 共谋大发展 山东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
  • 10月下旬,济南市莱芜区、钢城区、长清区、平阴县分别与泰安市岱岳区、肥城市、东平县先后签订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贯彻落实上下游协同治污原则;...

    特别推荐